烏江,又名黔江,是長江上游一條重要支流,也是貴州境內最大的河流,自古就有天險之稱。蔣介石一直把烏江視為阻止紅軍北上、夾擊和“消滅”紅軍的天塹。
1934年12月31日晚,根據政治局的決定:繼續執行毛澤東提出的主張,放棄原定行軍計劃,改向黔北進軍。為避免路上被國民黨軍三路軍隊夾擊,經商議決定:紅軍主力部隊必須要趕在國民黨大部隊追到前渡過烏江,進駐遵義城。
01
1935年元旦剛至,右縱隊紅一軍團接到了朱德下達的搶渡烏江的電令。
中央紅軍挺進烏江,是一次重要的作戰行動,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決策的實施,不是簡單的打仗。紅軍堅持突破烏江,是正確的道路,是生命之路。
1月6日,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分別從回龍場、江界河、茶山關分三路過江,順利渡過了敵人號稱“固若金湯”的烏江天險,蔣介石妄想“圍殲”紅軍于烏江南岸的企圖化為泡影。
強渡烏江之后,紅軍如一支勢不可擋的利箭,進軍的矛頭直指黔北重鎮——遵義。
1月6日晚,紅六團第1營曾保堂營長等人化裝成國民黨黔軍,讓幾十個經過教育的俘虜在前面帶路。部隊到達遵義城下后,向城樓上的國民黨守軍喊話。磨蹭了二十多分鐘后,國民黨守軍放松了警惕,認為這是“自己人”,打開了城門。
1月7日凌晨,紅軍毫不費力地占領了遵義城。隨后,中央紅軍又迅速控制了婁山關、桐梓林等地區。
1月9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也隨軍委縱隊進入了遵義城。
此時,中共中央大部分領導人對于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初期軍事指揮的錯誤問題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召開一次政治局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糾正領導上錯誤的條件已經成熟。
02
1935年1月15日晚,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與會人員先討論了是否在黔北地區建立根據地的問題,接著討論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經驗教訓。
周恩來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領導的戰略戰術的錯誤,他主動承擔責任,作自我批評,并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
報告結束后,張聞天站了起來。他的報告總結了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左”傾錯誤,內容正好和博古相反,所以也被稱為“反”報告。
這份“反”報告,讓會場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毛澤東接著站起來發言,指出: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大轉移嚴重損失的原因,主要是軍事上的單純防御路線,表現為進攻時的冒險主義,防御時的保守主義,突圍時的逃跑主義。他還用以前幾次反“圍剿”在敵強我弱情況下取得勝利的事實,批駁了博古用敵強我弱等客觀原因來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作辯護的借口。
毛澤東明確表示:中國革命不能靠外國人指揮,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馬克思列寧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
毛澤東的發言內容贏得了與會者們的熱烈響應。
據黨史專家邵維正介紹,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的長篇發言,點明了壓倒一切的中心問題是紅軍生死存亡問題,抓住了這個問題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這份現珍藏于中央檔案館的資料,是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的陳云所做的在遵義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紀要,上面記載了與會人員通過表決作出的決議:
(一)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二)指定洛甫(張聞天)同志起草會議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后,發到支部中去討論
(三)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
(四)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志是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03
1月19日,中央紅軍分批撤離遵義,逐次向北轉移。
中央紅軍離開遵義到達云南扎西后,張聞天受組織委托,根據遵義會議與會多數人特別是毛澤東的發言內容,起草了《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
這個決議,首先肯定了毛澤東在第一至四次反“圍剿”勝利的戰略戰術,其次指出博古在遵義會議上的報告基本上是不正確的,認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必須徹底糾正過去軍事領導上所犯的錯誤,改善領導方式。
中央政治局常委隨后在此做了分工,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博古轉為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歷史轉折,就在一個西南深山、三省交界的村子里宣告完成。
遵義會議,是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歷史進程中的一次偉大轉折,更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上的偉大轉折。在此之后,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頻出奇兵,扭轉戰局,踏上新的偉大征程。